核心提示武漢超算中心即將投用、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飽和運轉,光谷正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的算力底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近日,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接受“中國光谷”專訪,他領銜的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加速組建。肩負著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發的跨模 1、武漢超算中心即將投用、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飽和運轉,光谷正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的算力底座。2、■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近日,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接受“中國光谷”專訪,他領銜的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加速組建。3、肩負著中歐國杯決賽直播科院自動化所研發的跨模態通用人工智能平臺落地光谷、服務數字經濟的重任,該研究院的建設工作由東湖高新區、中科院自動化所、華為公司三方合作推進,目前已啟動大規模招聘。4、打造通用人工智能,讓自主研發的軟、硬件好用起來進入下半年,王金橋在光谷工作的時間明顯增多。5、他的背后,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的跨模態通用人工智能平臺“紫東太初”落戶光谷,定位武漢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平臺,打造自主可控開放平臺和產業匯聚示范基地,王金橋作為項目負責人也隨之“落戶”,頻頻和企業對接,尋找合作點位。6、■王金橋接受“中國光谷”專訪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正向著無監督學習轉變,從限定領域的弱人工智能邁向通用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技術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十四五”時期重點規劃三大方向之一7、“在武漢設立研究院是中科院自動化所重大方向創新研發范式的初步老虎機英文嘗試,”王金橋介紹8、作為全球首個千億參數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紫東太初”的目標即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實現大模型在云端、小模型服務末端9、與單模態和圖文模態相比,“紫東太初”基于全國產的昇騰AI基礎軟硬件為底座,能夠支撐圖-文-音全場景AI應用,可實現“以圖生音”“以音生圖”,為更多元的下游任務提供模型支撐20、■圖-文-音全場景AI應用在國際多媒體大會和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兩個本領域國際頂級會議中,“紫東太初”的視頻理解與描述性能均為當前最高水準11、在光谷,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將以多模態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研究基礎,推動邊緣計算、工業視覺、醫療健康、分子影像等工作開展,并最終將目前千億參數的多模態大模型升級為萬億參數。12、他說,研究院正針對人工智能行業應用中國 世界 盃碎片化等問題,以預訓練大模型+推理部署端小模型的技術路線,面向企事業單位開放大模型的API和小模型的開源服務,讓人工智能更加普惠民生。13、未來,將誕生“光谷小初”人工智能虛擬人、建設成立“江城太初”技術服務平臺,持續打造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武漢標準”。14、■基于“紫東太初”打造的虛擬人“小初”“盡管人工智能存在落地周期長、成本、人才等問題,但只要協同各方力量,充分發揮光世足韻采谷人才集聚、創新主體多、政府支持等優勢,我們相信在全國產人工智能軟硬件方面,會取得較大突破,并支撐多產業智能升級15、”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視科學城規劃、建設、治理,讓人才沒有后顧之憂近年來,科技和城市之間的競爭令科學城建現金 娛樂 城設的門檻一再提高16、比如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上海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資金補貼、人才引入等措施吸引大量人工智能產業資源17、深圳通過發布“孔雀計劃”、組建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措施,將大量高端科技人才資源嫁接落戶本地18、國內除一線城市和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外,大連、鄭州、成都、南京、無錫、沈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布局組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或人工智能研究院19、王金橋認為,光谷的特色在于人工智能的政策紅利和產業基礎,“這一優勢在建設科學城、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吸引人才上都應該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并不斷優化提升20、”在采訪中,他還比較了國內外部分科學城,特別提到了德國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建議打造規劃、建設、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科學城,“領先的科學城一靠建設,二靠運營,三靠人才。21、”“湖北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光谷科創大走廊覆蓋都市圈范圍,又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東湖科學城發展腹地深厚。22、光谷可以開放領舞的姿態,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對標國內外一流高科技園區,在科技創新、智能治理等方面成為標桿23、”在光谷,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將以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人工智能國家隊為“藍本”,打造一支200人的本地化高水平人工智能研發隊伍24、“對于頂級人才來說,薪資待遇并非決定性因素,大家更看重事業平臺和配套環境25、希望光谷、東湖科學城能在這方面再加把力,讓科學家們沒有后顧之憂地投入建設26、”人物簡介王金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紫東太初大模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崗位教授,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27、現任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獲北京市高聚領軍人才、廣州市創新團隊領軍人才、山東省泰山領軍人才等稱號,主要從事多模態大模型、自監督學習、視頻分析與檢索、大規模目標識別、目標檢測與跟蹤、圖像分類與識別等方面的研究28、共發表包括IEEE T-PAMI、TIP、TNNLS、ICCV、CVPR、NeurIPS、ECCV等國際權威和頂級會議論文300余篇,國際雜志50余篇,國際會議300余篇。29、完成國家標準提案3項,發明專利36項,10項國際視覺算法競賽冠軍,吳文九州娛樂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發明創新銀獎。30、作為中科院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2035團隊”跨模態通用人工智能平臺負責人,帶領團隊研發了業內首個千億參數“紫東太初”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和“小初”虛擬數字人,自研了多模態大模型、視覺大模型、自監督學習等多種關鍵技術。31、曾攜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CCTV1、CCTV2、CCTV3、北京衛視和湖南衛視等做技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