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無圖警告,我只想好好寫字,不想配圖,不想排版,不想校稿。一,首先糾正幾個常見的企業做新媒體的誤區:分羹思想:別人做,我也做,聽說XX平臺現在特別火,招編輯,招攝像,招剪輯,招運營,無論業務是否關聯,是不是適合自己,先進去再說。分一杯羹。爆紅 無圖警告,我只想好好寫字,不想配圖,不想排版,不想校稿。一,首先糾正幾個常見的企業做新媒體的誤區:分羹思想:別人做,我也做,聽說XX平臺現在特別火,招編輯,招攝像,招剪輯,招運營,無論業務是否關聯,是不是適合自己,先進去再說。分一杯羹。爆紅思想:我要吸粉XX萬,我要做XX地的第一,在行業中有影響力,人家XX能紅,為啥咱們不能?把咱們公司的官方號培養起來,以后有XX行業的話語權,都聽咱們的。平臺思想:我們是做XX行業的,我們要做個商城/小程序/公眾號,未來有了流量要做成全行業的XX平臺。廣告機思想:我們XX產品出來了,XX搞活動了,喂,小編趕緊寫個軟文推出去!自嗨思想:XX領導來我司參觀。XX公司舉辦了XX團建。XX公司艱苦奮斗,節假日全員在崗,高舉董事長講話將精神,共創輝煌。刷屏思想:全員轉發,XX平臺出來了,搞一下。XX是個風口,我們趕緊注冊一個,服務號一個月才能發四條?注銷了換訂閱號!新媒體孤軍奮戰思想:一句話,KPI完不成是小編的事。“高質量”內容思想:別人一篇文章10萬+,為什么你不行?是因為你質量不夠高,廣告?你們要把廣告寫的不像是廣告,然后還能打動人們購買。預算?沒有預算!低成本思想:我聽說X老板兩千塊錢做新媒體起家,現在身價百萬,我一個月給你兩千塊,為啥你還給我做不起來?互聯網不就是以小博大嗎?上面的這些不是笑話,甚至有些企業在新媒體以至于互聯網營銷方面的思想有過之無不及。直到2021年,目測很多的企業更冷靜了下來,去思考企業新媒體到底如何去做。二,企業為什么需要做新媒體?這個是在進行新媒體戰略前特別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企業做新媒體不成功,或者無法順利的擁抱互聯網基本上是對自己為什么需要做沒考慮清楚。常見的做新媒體的訴求有這些:1,內部宣傳不難理解,一些企業的公眾號XX人,XX之家基本上都是在做內部的宣傳,平時發一些企業的會議啊,企業文化啊,學習內容啊,領導的思考啊,各種動態等等。2,企業外部營銷通過做新媒體產生內容,通過各種手段傳遞到準客戶那邊,然后客戶爸爸大手一揮,買啦!或者是奢求通過大面積的鋪蓋廣告,給客戶洗腦,影響客戶心智,讓客戶下次有需要的時候立刻想起你。實際上希望通過新媒體促進營銷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因為策略的問題,總是會走火入魔。3,品牌形象展示傳遞一些理念啊,扶貧啊,社會責任什么的。或者是搭建一個平臺,展示一些企業實力等等,達到其他人在想了解你的時候,能夠在網上了解你的目的。但是通過新媒體做品牌形象展示基本上屬于輔助地位。以上,基本上發展了新媒體但是成效不夠好的新媒體企業都是從想做企業外部營銷開始,慢慢的要么變成了品牌形象的平臺,要么成了內部宣傳,或者是一個平臺,多種職責。為什么要做新媒體這個事情需要一開始就想清楚的,因為不同的訴求,面對的用戶群體是不一樣的。一旦定下來,之后怎么去運作的思路基本上也就成型了。三,2021年的新媒體運營外部趨勢1,去運營化先講兩個現象:①如果按照實力來算,大企業在新媒體的投入和人才實力以及占有資源高于小企業,小企業高于小團隊,小團隊高于個人。但是在實際上現階段新媒體運營的情況來看,反而個人的發展狀況要高于組織,高于小企業,高于大企業。致使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企業中XX個人運營的抖音快手或者其他的粉絲和影響力要于企業本身的賬號,而事實上企業所招聘的專業的新媒體運營能力要更加卓越。②更多的工具向下兼容,創造內容更“貼地氣”。之前參加過一個老師的新媒體培訓,大致內容是一些現階段比較火的平臺的推薦機制和算法,還有如何去拍攝,怎么去剪輯等等。拍攝工具基本是使用手機,剪輯基本靠剪映,特效基本靠各種各樣的APP。一同前去的很多新媒體運營從業者反映到感覺老師根本不專業,而一同去的非新媒體運營從業者卻感覺“收獲很多”。以上,實際上反映了目前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大的走向,即去運營化。個人能夠強于團隊,一個是工具的簡便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創作,而在內容上個人的靈活性要高于團隊。換句話說,這個人會拍,會剪,想拍什么拍什么,想發什么發什么,沒有KPI的壓力,發的東西自身認可,不用領導審核,不用綜合多方意見,不用指定每天一條的計劃,所有的內容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貼近自身生活,也不用打廣告,宣品牌,被平臺壓制流量,如果個人出鏡,又長得好看,聲音甜美,有文化,有內涵,那他憑什么不能成功呢?至于專業運營所具備的分析用戶數據,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智能推薦補足,研究推送時間,標題,內容反轉,等一些技巧性操作也被越來越成熟的算法抹平。至于團隊產出和個人產出的內容垂直度已經不是未來發展趨勢,人們喜歡的實際上并不是冷冰冰的一個垂直內容宣發的工具,更是喜歡熱辣辣的,有生活,有專業,愛分享的人啊。冷冰冰的垂直賬號和有血有肉的人兩相比較,前者已經敗了。而驅動賬號的運營的能力相對于以上這些條件,已經難以發揮其價值。2,平臺格局固化①格局穩定:短文字,圖文,音頻,視頻,短視頻,直播,各個賽道上都已經出現了巨頭,而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格局很難被打破,在很長的時間內新平臺崛起可能性不大,如果給這個很長時間下個定義,個人感覺應該是五年。②算法穩定:研究循環推薦,SEO,看一看推薦,可能認識的人,包括文章幾點推送,視頻發布最佳時間段都是基于算法的一種常見運營操作。而這個算法運行多年后,逐步完善,復雜,穩定,新晉運營難以通過算法的微操實現高效的運營。舉個例子,某短視頻平臺在前期會每隔一段時間出現一位爆紅的網紅,千萬粉絲級別,如L哥,W婉。實質上這類網紅的出現是因為算法的不完善造成的,在現在這類網紅逐步減少,只能是在一定范圍內有影響力,實質上是因為算法的不斷完善,糾錯形成的。算法的穩定,本質上是想通過算法能夠讓用戶得到優質的內容,讓創作者將重心放在內容上,而不是深究算法。③平臺商業化:平臺為公司運作,商業化是必然。而商業化的結果是更多的經過推廣的內容進來,擠壓更多的非推廣的內容。而被擠壓的內容是平臺認定的非優質內容。而商業化是平臺鏈接企業用戶的一個接口。3,流量區域化因為平臺的商業性,實質上內容平臺的發展是根據經濟的發展同步的。區域電商,圈子電商,社交電商,以及線下的XX買菜等等,都是電子商務區域化的一種模式。同時帶來了新媒體的流量區域化。比如,某音平臺近期的更新會將作品推廣到附近。流量區域化對于自媒體用戶來說是一種優勢,即可以同城市競爭,而不是直接被有地域優勢的超級網紅擠壓流量。至少,發的東西身邊的人能看到。對于企業來講,各有利弊。比如,對于餐飲來講優勢極大,對于當地生產,外地銷售的企業講更是噩夢。四,從不低于三年的眼光布局新媒體通過以上的現狀,趨勢,訴求等思考,我們更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布局眼光來看待新媒體,從頂層設計布局,完成新媒體體系化打造,而不是像多數企業一樣,人招來,號開通,慢慢干,干到哪里算哪里,干成啥樣算啥樣。1,為什么是三年?很簡單,五年太長,一年太短。有人問,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三年內會不會變化太大,導致整個戰略出現問題?答案是不會的。雖然抖音從起到盛不過三年,微信又起到興盛也不過三年,但根據之前的對于新媒體格局的預測,目前新媒體會長期保持現價段的格局。畢竟內容承載形式基本上已經被開發完畢。所以說,制定三年新媒體戰略,從長遠的眼光去看新媒體在之前的情況下是行不通的,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勢在必行!2,思考三年后自身新媒體格局自身新媒體格局并不是申請注冊多少平臺,發布多少文章等等。個人認為新媒體格局應該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綜合影響力:即傳統的粉絲,轉發,閱讀,播放,點贊,評論等數據,通過以上數據內容結合自身可以推導出綜合影響力公示,用于考核新媒體的綜合影響力。比如:某平臺綜合影響力=粉絲量*40%+評論量*30%+*20%+播放量*1%指標可根據自身訴求制定,切不可單一考察粉絲量或播放量。內容輸出寬度:即團隊能夠對外輸出的內容形式。如A團隊可輸出文字,音頻。B團隊能制作視頻,音頻,文字。A團隊的內容輸出寬度要窄于B團隊。內容輸出質量:字面意思,但考量時一般建議由相關負責人根據競爭對手,或同類型企業的新媒體產出現狀做大致對比評估,不建議通過平臺回饋數據進行評價。因為企業產出內容大多數應歸屬于廣告類,并非常規內容,內容質量更無從談起。種子平臺培育:新媒體運營除常規成熟平臺的日常運作外,同時需要對新平臺進行預判。以應對未知的平臺格局的變動。人才結構:同字面意思,起步需要什么樣的人,多少人。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多少人,人在哪里來,現在的539版路區人的能力是否能面對未來的格局。是通過培訓,還是招聘?推廣費用產出:未來企業發展新媒體必定離不開推廣這一環,推廣的轉化率怎么樣,有沒有環節可以節省費用,有沒有優化的余地?預計花多少錢,達到什么效果?企業新媒體平臺結構:總公司對外輸出什么,子公司怎么輸出,員工怎么輸出,各級推送的內容能不能矩陣化,能不能協同,人力資源是否可以互用,是否可以進行流量導流,是否有沖突,對于下級輸出內容的失控將如何管控。新媒體需求完成度:我們的訴求是什么?內部宣傳?對外營銷?是否達到了目的,完成了多少?其他的將通過什么方式去完成?3,實現三年戰略的階段及步驟一般三年戰略制定完成后,需要按年分解戰略,通過戰略分解出的任務,每年目標制定預算,配給員工。之后一般由高層掌舵,基層執行,控制變動因素即可。這一點各家情況不同,不具體講述。注意:一定要基層執行員工了解總體的戰略全貌,年輕人并不是不聰明,而是缺少全局觀。新媒體的執行工作相比較其他要枯燥很多,一定要讓執行層了解自己做的事情在全局看是非常有意義的事。舉個例子:之前公眾號時代,某個房地產公司公眾號經常推送自己的樓盤信息,包括戶型詳解,地理優勢,未來規劃,設計理念,生活理念等等。也許內容枯燥無味,粉絲量一直漲不起來,瀏覽量也極低。小編工作起來枯燥,乏味,找不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其他部門同事也經常對小編翻白眼。實質上從戰略層面去看,此地產公司的置業顧問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對于一些樓盤情況交代不清,并且樓盤情況復雜,置業顧問經常記憶不清。而公眾號內容可以供置業顧問轉發,同時也是隨身攜帶的詳細資料。從側面此公眾號輔助了銷售的工作。再多說一句,此類具有戰略作用的新媒體執行層,在考核其工作時應該根據戰略方向進行考核,如以上小編更應考核準確度,內容詳細全面,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量,粉絲量。4,儲備人才簡單說一下新媒體所涉及的人才的發展情況及招聘心得。編輯:有中文類專業畢業的,有非專業畢業的,如新媒體平臺為正式的,內部的,嚴肅的,媒體化的,請選中文類的。如不是,都可以。美工:經驗三年以下姑娘會好一些,三年以上隨意。攝影和剪輯:新媒體對攝影技術要求不高,招個會剪輯的,培訓下攝影就能上崗拉。運營:叫過來聊聊,聊什么時間發,怎么寫標題的不要,聊流量,轉化,分析的留下,聊品牌發展,產業影響,線上推廣大戰略的可能是牛人,也可能是吹牛逼。相對來說,高層的新媒體的領導可由營銷,業務牛人經過培訓擔任,因為運營和經營思維在本質上有一定的相通性。基層的編輯,美工,運營,剪輯等在市面上大把存在。同時,對基層的新媒體員工好一點,畢竟他們既然選擇了新媒體工作的螺絲釘,就意味著上升渠道特窄,估計幾年后,歲數大了就退了。補充:有人對上一句有異議,我們比較一下,公眾號排圖文的美工和廣告公司的美工設計比,前者發展渠道窄。新媒體剪輯攝影跟影視公司比,沒有可比性嗎!同時,編輯,美工,剪輯等崗位是很難晉到運營的,畢竟二者的工作思維不一樣,前者是如何做,后者是怎么做。運營的未來也是很堪憂,畢竟新媒體起于數據時代,而未來是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現階段的能力已經能覆蓋掉人工運營。再加上未來的“去運營化”,能用機器,何必用人?5,誰說了算?干什么誰就管內部員工宣傳的新媒體一般分給人力部門,負責銷售的應歸銷售部門,品牌宣傳的應直接由高層掛帥。讓聽得到炮聲的人做決策!團隊可以不大,但是應該有充分的自主決策權,如花費推廣,文字推送等等。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由實際運營者直接決策。五,關于新媒體人才的選擇之前接觸過新一批的大學學習新媒體畢業的學生,其學習的內容和現階段新媒體的實操并不相關。但是更多的運營的底層思想是有一些相通性。不過好些新媒體畢業生并不好就業,是因為學的東西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什么樣的人能成為新媒體人才?文案,美工,剪輯等基礎工作需要有技術能力的即可。運營需要選擇對新媒體有熱情的。并且好的運營除了對平臺,數據,算法敏感外,還需要有決策力,能承擔自己決策后的后果。涉及到付費推廣的運營需要膽大,心細。如果運營本身能夠勝任一些基礎的編輯,剪輯,排版工作,堪稱完美。運營人員首選有相關經驗的人員擔任,同行業,同領域更佳。如沒有則需要招聘其他能力相近人員進行培養。如無合適人員,首選曾擔任電商運營的運營。再無合適人員,可選擇懂經營管理的高層直接擔任。以上,這一小塊實際上寫的時候并沒有理清思路,感覺真心的能把新媒體理清楚,講明白,做好的運營并不多,目前能達到要求的新媒體的個人特質基本上都來源于天賦,所以難以寫出具體用什么方式,如何培養來回答。六,重新思考“新零售”稍微偏一下題目,小小的穿插一點新零售的內容,因為很多的企業用新媒體實質上是做營銷,而新零售的一些東西可以激發靈感。1,什么是新零售不搬定義,新零售目前現階段能做的是線上和線下融合。到底是怎么融合呢?一個是需要信息數據打通,還一個是線下店的影響幅度有限,通過線上的“空降打擊”提升線下店的服務范圍。打個比方,門店A能輻射1公里,門店B能輻射2公里,兩個門店距離4公里,如果附近無其他門店,那么兩個門店中間有一條1公里的“尷尬區域”。如果應用新零售通過線上方式可以針對此區域做營銷,同時加強對以輻射區域的覆蓋,引導區域內的用戶可以通過線上或者線下接受服務,可以做到精準打擊。2,“全疫情時代”新零售的意義毋庸置疑,疫情時代催動了新零售的發展。在城市里人們被各個小區的圍墻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而人們為了自身安全也會更多的就進購買產品。如果一個還不錯的店,突然把服務延伸到你家門口,利潤可想而知。實際上某某買菜,某某優選,也是新零售的一種變形存在。順便再多提一句,新零售的發展并不需要單獨的成立新零售部門,零售kqxs 30和新零售是分不開的,可以讓傳統的業務員,銷售員同時擔任新零售人員。打個比方,一些母嬰店雖然進店人群不多,但是店長加了很多的寶媽,線上購買,線下去拿,或者順路給送過去等等。然后線上寶媽們還會自發推薦,裂變,這都是用了新零售的底層邏輯。個人預測,在21年新零售會重新發力,甚至改變一些商業的格局。七,重新定義各平臺帶來的價值和意義逐個分析篇幅太長,隨便寫一個例子做個思路延展。微信公眾號我于16-18年給某幾個地產做公眾號運營時,圖文基本使用長圖形式。即先撰寫文案,然后通過PS進行排版,切割,上傳。長圖的版式相較于市面上任何一家編輯器都要精美,并且因為是圖片所以不會受手機型號影響,產生錯行,變形等問題。對于房地產這種要求高的行業講,做長圖更適合。而于20年左右發現各個房地產企業還在繼續延用之前的長圖形式,雖然保持了之前的優點,但是現階段的平臺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改變了。眾所周知,公眾號目前的打開率比之前少很多。現在的公眾號并非是純分享和訂閱關系,其內容也拓展到能夠從推薦,看一看,搜索等多個入口進入。而其他入口基本都是基于算法機制推薦的。其推薦的機制之一是內容,而機器恰恰又難以理解圖片。而打開率降低意味著輸出的內容并不能第一時間被用戶覺察并閱讀,更多推送的內容都被沉積到歷史消息中。而搜索,或者推薦恰恰能從這些歷史消息中挖出用戶需要的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很多企業日常推文實質上是做的內容沉積,而不是即時推送。理解上面這些更需要對平臺更深刻的理解,除了微信公眾號,其他平臺也會有新的價值和意義。畢竟平臺也是不斷發展的,用戶也是不斷的改變的,定期的去基于平臺理解平臺價值,對于一些日常操作的改進很有必要。八,內容分類,集合產出,多平臺推廣之前說過大公司不如小企業不如小團隊不如個人。實質上只是揭示了一方面的內容,大的公司專業化的人群也擁有個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說集合產出。1,內容分類根據內容形式,我們很簡單的就能將內容分為很多類,如長文字,短文字,音頻,視頻,短視頻,直播等等。2,平臺和內容產出分離、內容產出后,我們可以一內容多平臺發布,獲得更多的效益。比如,短視頻可以同時進入抖音,快手,視頻號以及其他的小平臺。換句話說,有一批人專業的輸出內容,另一批人玩命的挖掘新平臺,促進同一內容的影響力最大化。這里會提到一點,就是平臺具有一定的差異化,內容需不需要根據差異進行修改?比如快手和抖音雖然都是短視頻平臺,但是受眾,機制都是有一些差異的。個人認為不需要進行差異化修改,如果每個內容都需要去分析,都需要去改進,且不說分析的準確度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這個分析的過程,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修改的人力成本相較于改進后的收益,要高出很多。企業做新媒體運營不要只想到好,更應該考慮劃算。九,什么是內容,什么是廣告!1,定義內容和廣告發出的內容中在制作的時候,初心是為了品牌宣傳,內部宣傳,營天天樂 開獎銷宣傳,經意間不經意間漏出logo,希望人們通過這個東西了解你的產品促進營銷的,都是廣告。可能有人問,我的東西講了一些小技巧, 傳達了人生道理,人們看了懂什么什么小知識,我的東西是有內容的!但是,現在的用戶被商家教化到對于這些伎倆,能夠輕易地今彩539即時識別并免疫。企業因為本身的商業性質,所以企業做新媒體所推送出的基本上都是廣告,既然是廣告,那么就跟內容無關,更不要拿企業的推送用優質不優質說事!2,平臺為什么會給你流量大多數企業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發一篇廣告,人們看見好奇,喜歡,然后多看,多點贊,多轉發,平臺又給一些推薦,輕輕松松十萬加。但是反過來思考,平臺為什么會把流量給你呢?既然是廣告內容,一是會被用戶自發抵制,二是肯定會被算法截留。因為廣告大范圍的在平臺中傳播是會影響到平臺的生態的。平臺不可能因為一個廣告放著自己的平臺毀掉。試想一下,誰都不想打開一個APP,就打開了一個移動廣告機。除非,你收買他。也就是說,企業遲早會步入新媒體付費推廣階段。一個新媒體運營吭吭哧哧一個月產出的數據,不如把運營開掉,拿他的薪水去投推廣產生的數據。十,外部自媒體平臺的選擇和合作1,自媒體平臺將會怎么樣發展外部的自媒體遲早走入商業化,這個是必然的。畢竟靠平臺內的幾個貼片廣告,大多數人實際上是掙不出養家的錢的。商業化后面是內容更水,然后全盤廣告化,最后死掉。這個也是必然的。但是在21年和自媒體平臺合作還是有利可圖。2,企業適合做自媒體嗎?不適合,畢竟玩不開。打個比方,你本身是開早餐店的,你要不要去測評一下旁邊的其他早餐店好不好吃?所以最終還是回到原點,成為自己宣傳的廣告機。但是凡事無絕對,企業的老板,有心思的員工,一些特定的產業的員工等等是適合做自媒體的。比如房產中介。3,選擇“小一點”的自媒體不建議和大V合作,畢竟多數大V實際上是個水比。選擇和大V合作,不如自己去線上挑選一些粉絲少一點的,沒有被商業化的小朋友合作,可能單價算下來比大V貴一些,但是質量會好一點點。這些都屬于外部的新媒體資源,需要有專業的人員去進行挖掘。4,短期合作字面意思,合同要按次簽,活動要按場做,不簽框架。十一,充分發揮個體的優勢此條劃重點1,傳統企業新媒體轉向全員新媒體傳統企業新媒體是這樣的,一個公司想干新媒體,找幾個人,弄個辦公室,幾個桌子,幾個電腦開干了。全員新媒體是這樣的,頂層設計激勵機制,引發全員認同,定期設置新媒體活動,從根本上解決拍攝內容,引導員工走向全員新媒體。2,全員新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的,群體的力量要高于個體。企業自己的新媒體賬號更機械化,冷冰冰。而全員新媒體的主體是活生生是人啊。全員新媒體的個人平時也會分享一些生活的內容,結合一些引導推送的內容,整體來講不會被平臺K,效果更好。3,扶植和激勵員工全員新媒體不是領導大手一揮,XXX出了什么事情,XX都去拍,都去轉發。而命令的方式激發不了員工的潛力,更需要去引導。比如,給一幫房產銷售講一下怎么做新媒體,怎么拍攝5392,怎么剪輯,告訴他們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在技能上做保障。再告訴他們某某做抖音拍攝小視頻成交了房子,再給他們算一筆賬,如果投豆莢的話,一千塊錢豆莢下去比發名片都劃算,并且這么大批量的人群刷到,成交肯定會提升等等。再比如,可以在抖音發起一些關于企業的話題活動,員工參與,給予獎勵。究其根本,實際上是給他們創造制作內容的動機,而這些動機恰恰需要高層的支持和頂層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是第一位的,能拍才會拍,會拍才愛拍。4,思考為什么被分享什么東西會被制作成內容分享出去?獵奇的,美的,驕傲的,能表達自己情感的。這些不用我來做總結,隨手知乎一下,肯定比我更專業一些。舉兩個例子。之前建議過一個餐飲老板更換過餐盤,并且讓他去思考擺盤的問題。因為他們家裝修不錯,口味還可以,但是菜品形象一般。他曾經問我怎么樣能變成網紅餐廳,我給的建議是擺盤漂亮一點,盤子下點功夫,并且室內環境亮一點。因為美的東西,肯定會吸引別人分享。再之前曾經給公司提過一個建議,就是發展徽章文化。即一些年限,大事情況下發給一些員工相應的徽章。比如入職一年,三年,或者集體攻關克難完成任務。為什么需要徽章?從新媒體角度看,他威力 彩頭 獎 得主們會主動分享這種驕傲的。這種主動分享恰恰是一種宣傳。5,弱連接管理個體對于全員新媒體中的個體,不建議行政化管理,不建議以下達命令的方式推動。而是需要以一種更巧妙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按照路線前行。十二,預判新平臺1,科技進步能帶來什么VR技術,這個應該是未來打破格局的關鍵。2,信息繭房之前新媒體的內容狀態是大多數都是。。。人們在里面拋金子。后來是平臺推送什么人們吃什么,之后人們意識到信息繭房的存在后,會主動的求知,搜索。對信息繭房的打破可能是破局的關鍵。3,產品與用戶適應度傳統新媒體的用戶逐漸老去,玩嗶哩嗶哩的和知乎的一批長大了。新的孩子們在玩啥我們還不知道,平臺雖然格局沒有變化,但是用戶卻推動了整個環境的進展。適齡的韭菜,可能是破局的關鍵。更多資訊:搜索媒介星軟文